【做年糕】——浙江农村最重要的过年习俗(5/12)
其实说起来,现在用机器做年糕,很简单。米只需按一定比例调配,老人们说,一般是晚稻米与糯米的比例为9:1或10:1为妥,前者叫做内加一,外者叫做外加一,自然前者更糯些。之后只需稍加淘洗就行,然后即可排队等侯。 对于插在米上的筷子的作用,我们居然都没有猜中,先前大家都以为是各家用来做记号的,以免搞错,后来咨询了一下,原来是另有他意,说起来有点迷信,说是怕鬼怪之类来偷食什么的,当然,现在大多只是一些年纪大的人延续习惯而已。
淘洗过的米倒进这个机器,压成粉。
这些粉之后便会过磅称重,以确定加工费,并不贵,一斤粉0.3元而已,150斤粉的话即是45元加工费,大约400根左右的年糕。过磅后的粉按一定比例加水,搅拌均匀。
但是人工搅拌还是很粗放的,肯定有颗粒,所以还需要用机器再压一下,以使粉粒减少,这样做出来的年糕才更细滑。
然后,粉便被装进这些木桶里蒸,烟雾腾腾的感觉,让这空间显得别样温暖。
因为是锅炉加热,所以只需几分钟这些粉便熟了。
蒸熟的粉还是颗粒状的,我们习惯称之为“雪花团”,微咸,转口却有些甜味,过去人们习惯用来裹豆酥糖或榨菜,在回忆中,那味道真是没治了。特别特别美,当然,如今你再去吃,也觉得不过尔尔。
蒸好的米粉,会被倒在这个机器之上,然后有师傅会把它塞入这个口子里,从下面钻出来的便是细滑的年糕了,一边有冷水浇过,另一位快手的师傅,只立马用刀子把它们切成一条条的,别看这动作单一,但要切成长短近乎如一,也是需要功夫的。
年糕码满了整个竹板,人们便赶紧把它抬到空处,空板接上。
女眷们便拿着一个好看的小印章,为年糕印上“小花”,这个我想应该就是为了好看吧?村里人很客气,如果你想吃,你说一声随便吃,有时你看着,他们也会不停往你怀里塞,“吃嘛,吃嘛,别客气。”
翻晒年糕,使表面结壳。
等它的小身板慢慢变得硬朗了,便可以三根横、三根竖的往上码了,码成一叠叠,然后装回家。